精密零部件清洁度的事前预防性控制及其重要性
自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对机动车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的日趋严苛,以及对其环保和节能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产品“清洁度”这一质量监控环节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在汽车动力总成、燃油系统、刹车液压回路等关键部分,一旦出现了残留污染颗粒物超标的情况,就有可能给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隐患和风险,从而间接地或直接地对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造成威胁。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汽车制造业,才会这样地关注如何确保和提高产品的清洁度水平这个问题。
一,产品清洁度
众所周知,作为一项产品质量指标,清洁度在汽车、内燃机等行业的产品质量评价中,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该质量特性值的定量表述的单一性,即仅仅以残留污染物的重量作为评定指标,且测试手段也十分简陋。而实际上,对被检件表面残留杂质重量进行控制还是比较简单的,可它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程度又低于残留污染物中的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数量等特征值,而且迄至本世纪中期,极大多数的国内汽车企业还都停留在只检测前者这项单一指标。
1.1,产品清洁度的检测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厂对产品清洁度日益重视,主要体现在通过配置更完善试验设备和仪器后,具备了检测、评定与污染物颗粒度性状相关指标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清洁度测试的水平。但说到底,这种做 法在本质上是属于对被测工件的事后监控和评价。
鉴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这方面基本都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十多年中,众多国际、国家(级)组织和企业集团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清洁度的标准,包括覆盖面和影响力较大的ISO16232-2007, 它们所关注和表述的内容主要也是清洁度的检测技术, 这一点从ISO16232 的名称“Cleanliness of components of fluid circuits”就可清楚地看出,清楚地表明了它就是一个全面地阐述了通过液(流)体循环方式,以获得零部件清洁度的标准。标准共 10 个部分,其主要内容为对零部件表面残留污染物、杂质的萃取、制样和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价方法的说明。
1.2,产品清洁度的评定
但鉴于清洁度在本质上是属于非强制性类的质量指标,因此在测试和评价时真正遵循的还是企业集团自编的标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为了规范、统一集团范围内发动机的清洁度试验的实施,提高试验质量,推出了编号为PV3347 的“发动机结构件清洁度残留颗粒重量测定”的标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无疑,它们对于规范产品清洁度试验的实施,确定统一的评定指标,提高清洁度的检测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3,产品清洁度的预防性控制
不过,近年来,随着企业质量意识、质量理念的逐渐转变,对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的认识也在提高,防患于未然和细节决定成败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事实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为了使产品的清洁度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把监控的范围扩大到制造的全过程,实行系统化控制。之前人们主要关注生产过程中清洗工序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它毕竟不能替代制造过程中众多的其它环节和细节。这种趋势同样也体现在近年推出的一些有影响力的标准中,在众多的清洁
度标准中,由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制定的VDA19 是一个内容丰富和和系统性相当强的标准,它由二部分组成:于2004 年颁布的《VDA19第一部分——与功能相关的汽车零部件颗粒物污染清洁度检测技术》,它其实与前面提到过的ISO16232 的内容相似,主要关注的是清洁度的测试技术,仍然属于对被测件进行事后控制的性质;而在2010 年,VDA 又推出的《VDA19 第二部分——装配中的清洁度控制要求》,则着重于零部件清洁度系统化控制的技术与方法,属于事前预防性监控的性质。该标准从设计、生产工艺、加工/ 装配设备、外购件、物流到现场环境、人员管理等涉及制造全过程的诸多环节出发,就象之前提到过的产品清洁度事后检测那样,对其如何进行事前的预防性监控做了较详尽的描述。
